在樟林苍翠的忠山上,在退休教授的群体里,在关心下一代志愿者的队伍中,有一位两鬓斑白而精神矍铄的83岁老人,她就是四川省名中医,我院第一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、优秀共产党员、四川省提名的职业道德模范、泸州医学院原副院长孙同郊教授。她1955年到泸医工作。半个多世纪以来,孙老把青春年华和亮丽晚霞都献给了忠山;为泸医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呕心沥血,谱写了历史难忘的篇章;堪称践行泸医“团结奋斗、艰苦创业”精神的代表,发扬“政治坚定、理想永存、思想常新、与时俱进、无私奉献、老有所为”的典范。
一、中西医结合的先行者
孙同郊教授本是西医中的佼佼者。1956年学校推荐她到北京中医研究院师从著名专家学习。学成后很多人劝她留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工作。但孙老情系忠山,义无反顾地回到学校。从此,她全身心地投入了为之奋斗一生的中西医结合事业。
艰辛创业。1977年学院决定创办中医专业。当时全国西医院校办中医专业的也只有两三个院校。孙同郊教授参与党委组织的外出学习考察,回校后积极筹备中医专业建设,并被任命为首任中医系主任。上世纪80年代初,她又参与附属中医院的建立和之后的建设工作。在学院党委领导下,她和同事们白手起家,团结合作,在经费、师资、设备等短缺,办学办院条件艰苦的条件下,使中医系(院)得到迅速发展,有了一定的知名度,附属中医院2010年8月评为三级甲等医院。孙老在泸医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中,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,留下了她几十年奋斗的足迹、心血和汗水。
教书育人。为加强教材建设,她主编了《中医学导论》、《中医学》和《现代中医治疗学》、《中医老年病学》等专著。前两本被20多所医学院校选作教材,受到好评。她带头给本科生上课,自己制作课件,形象生动地讲解,精心培养青年教师。1995年评为我院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,连续带了3届,退休后坚持带完最后一届,直至今日,仍通过门诊向研究生传授她几十年积累的丰富经验。她是同学们心中敬爱的导师。她培养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国外,不少人已成为卫生系统的领导、医疗骨干,有的还是博导。学生在她80岁生日的贺信中写道:“随师3年,日间临症,夜间读书,鸡鸣冷月,黄卷青灯,用功不为不苦。恩师精勤教诲,给予我们人品之熏陶,实乃人生之莫大幸运。”
积极探索。1963年朱德委员长来泸医视察时题词:“继承祖国医学遗产,学好现代医学科学,为广大人民服务。”孙老牢记革命前辈教导,坚持中西医结合,在教学、科研、医疗工作中,竭尽全力,发挥优势,大胆探索,促进了我院中西医结合事业不断发展。2006年教育部对我院办学水平评估时,充分肯定了中西医结合是泸医办学特色之一。与此同时,中国中医学会授予她“中医传承突出贡献奖”。
二、科学研究的引领者
开拓创新出成果。与老校相比,我院无论是师资力量、科研水平以及设备条件都存在较大差距。但孙老不惧困难,用开拓进取、潜心钻研的精神,不仅在领导全院科研工作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,打开了科研工作的新局面,而且带头搞科研。她从学习到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,研制成功“乙型肝炎诊疗程序”,在门诊诊疗中收到良好效果。她先后承担了10余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。1991年孙老担任主研,进行“复方健肝治疗慢性乙型肝炎”的研究,1993年主研的“痛立舒口服液的临床及实验研究”,均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。第一项成果和“解毒护肝颗粒”成果于2006年获得转让费160万元。这是我院产学研结合取得的突出成果。
精心培育出人才。孙同郊教授通过科学研究,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。她不仅教给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如何搞科研的基本知识,而且具体指导他们查资料、做实验、改论文,彰显了孙老关爱学子、执著严谨、一丝不苟、言传身教的精神。2010年,上级拨款50万元,在附属中医院建立“孙同郊工作室”,在孙教授指导下研究肝胆课题。孙老不愧是我院中西医合临床研究的引路人。
三、患者信赖的佑护者
接受过孙教授诊治的人,都为她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所折服,都把她当做最可信赖的佑护者。
“悬壶济世,佑护生命”。孙老以治病救人为天职,开创了肝胆疑难杂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新技术。由她治愈的人不计其数。无论是查房还是疑难重症病人的病案讨论、会诊、抢救,她都工作在第一线,甚至通宵达旦救治病人,给病人喂饭、擦澡、端屎倒尿。她视病人如亲人。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:“病人耽误不起!”经她治疗起死回升的大有人在。一位76岁的王姓患者,1997年作乳腺癌手术后化疗,病情无好转,非常痛苦。孙老用中药为其治疗,一月后病情明显好转,精神状态极佳。患者对孙教授赞口不绝。
一切为病人着想。退休后,孙老坚持每周两个半天的门诊。每次她都是早晨7点过就到“名医馆”坐诊。有时一个上午要看50位患者,一直到12点过才结束。外地慕名而来的患者挂不上号,孙老虽然非常疲劳仍为他们诊治,下午1点过才回家。为减轻病人负担,她始终坚持一个号只收15元。对外地和农村来的贫困患者,她经常是为他们捡药付账,甚至有时为其支付返程路费。孙老从不收受患者任何钱物。有的患者为感谢她,悄悄把鸡、蛋等礼品送到门诊室就走了。孙老发现后无法退回,就转送给进修生和实习生。
长期以来,学院教职工甚至临时工碰到孙老,便请她看病,她立即摸脉处方。只要得知有老同志生病在家,她就主动上门去看望和诊断。病人出门困难请她到家诊治,孙老也是有求必应。泸州市书法家陈天啸送孙老一个亲笔题写的横匾:“医德本于人道,献身必是初衷”,赞扬她全心全意治病救人的高尚医德和献身精神,孙老将其挂在室内,以激励自己。
四、泸医精神的示范者
泸医60年的风雨历程,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,形成了泸医精神。孙同郊教授55年来在参与泸医的创业、发展中,用行为示范,不愧是老一辈知识分子中践行泸医精神的优秀代表,弘扬晚霞精神的典范。
严谨笃学,为人师表。孙老热爱医学,酷爱学习。就是在动乱年代,她也是孜孜不倦地偷闲学习。她订阅了国内各种中医杂志,还坚持在网上学习,与同行交流。她治学严谨,拒绝浮躁、浮夸,反对弄虚作假,重视实践,求真求善,诲人不倦。她把人文关怀、教书育人和治病救人较好地结合起来,努力做到“千教万教教人求真,千学万学学做真人”,成为忠山上的优秀园丁和白衣天使。
淡泊名利,与世无争。孙老为人低调,在荣誉面前,在人们的赞扬声中,她总是说“我没做什么,事情都是大家做的。”孙同郊教授的头衔不少,荣誉很多,但她既没有专家的架子,也没有官气,更不为名所累。她常讲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和医生,教书育人、救死扶伤是天职,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,还有不少差矩。孙老谦虚谨慎、淡泊名利的心态,赢得了大家的尊敬。
辛苦自己,为了他人。这是孙老严以律已、宽以待人的突出表现。她总是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。一次,她在上门诊途中摔倒,肋骨骨折,耳朵出血,仍坚持看门诊。孙老说:“如果我不来,病人怎么办?他们大老远来,不容易呀。”抗震救灾,她积极捐款,交纳特殊党费。为支持学生科研,她帮助解决所需经费。总之,她把爱心倾情奉献给了她热爱的病人和学生。
关爱后代,老有所为。课堂上,她的白发与青丝交相辉映,传道、授业、解惑;病房里,她全身心地以其风范和医术进行传帮带。孙老退休后,本可颐养天年,闲看庭前花开花落;可是,她却选择了事业养老,积极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。孙老立足本职,用知识、人品教育引导下一代。她坚持活到老,学到老,改造到老,服务到老。这是孙老践行晚霞精神的最集中的表现。泸医精神和晚霞精神在她身上得到了较好的结合和发扬,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为。“为”在她把一生献给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业;“为”在她在形成中西医结合办学特色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;“为”在她为附属中医院的文化建设树立了“同郊风范”;“为”在她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彰显了泸医精神和晚霞精神。
2011年6月21日